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更新自动建库工具PCB Footprint Expert 2024.04 Pro / Library Expert 破解版

[嵌入式/ARM] 移动互联网将引发半导体产业变局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3-3-31 18: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包含原理图、PCB、源代码、封装库、中英文PDF等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移动互联网造就的商机实在太诱人了!作为上游厂商,英特尔志在必得,威盛视此为翻身一战;NVIDIA则选择借GPU之势,延ARM路径突进。x86阵营内部的竞争、传统ARM阵营与x86阵营之间的对抗,会撼动半导体的产业格局吗?

  一场围绕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半导体厂商之间的竞逐不可避免地上演了,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本月初在中国台北举行的Computax展会就充当了这样的竞秀舞台:英特尔高调发布“凌动(Atom)”处理器,NVIDIA与ARM则联合推出Tegra处理器,而就在一周之前,威盛才刚刚发布了“凌珑(Nano)”处理器。口水战随之而来,入局者都充当着挑战者和应战者的角色,笃信自己的产品才是实现移动互联网的最佳选择。透过纷繁表象,不难预见,这次竞争的激烈程度将不会逊色于当年PC产业曾出现的场景。  

  扩张的谋略  

  选择扩张是有准备的,对于分别在CPU和GPU领域拥有领先地位的英特尔和NVIDIA都是如此。处理数据是英特尔的拿手好戏,而手机系统架构又越来越像PC,这就难怪英特尔难以抑制进入通信领域的冲动,这也是它最有望复制其在PC产业取得成功的领域。  

  英特尔前CEO贝瑞特在2002年年初接受央视《对话》栏目书面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他能成功地将英特尔带入通信领域,那么英特尔未来10年将是辉煌的。 在今年4月初的IDF上,英特尔宣布以超低功耗的“凌动”处理器出击,选择以x86架构进军超便携设备市场,实现移动互联网,其实蓄势已久。  

  早在2002年,英特尔就在IDF上提出了“扩展摩尔定律”,即推动计算与通信融合。英特尔当时的底气来自于两次标志性收购,先是1997年11月用7亿美元从DEC手中购入嵌入式处理器StrongARM,随后又在1999年10月,花了约16亿美元收购数字信号处理器厂商——DSP通信公司,这使英特尔进入移动领域成为可能。它为此设计制造了XScale处理器,主要用于掌上电脑等便携设备。  

  随后的发展让这一进程充满了变数。2006年7月,英特尔宣布将通信和应用芯片业务部门出售给了另一半导体厂商Marvell,似乎英特尔在通信领域的尝试就这样令人惋惜地折戟了。记者前不久在美国圣克拉拉参加英特尔研究日时了解到了更多有趣的信息,英特尔CTO Justin Rattner当作范例介绍说,其实从1999年开始,英特尔就开始准备做超低功耗的处理器,即“凌动”的原型。那么,英特尔又是何时决定走x86路线进入通信领域的呢?记者就此在会后与Justin Rattner进行了交流,他说,从1999年开始,英特尔就已经有两个团队在并行做这样的研究,只是业界关注的只是英特尔的ARM通信部门,做x86架构设计的部门则鲜为人知。在2003年到2004年期间,英特尔的两个团队对项目进展和未来前景做了细致评估,并最终决定放弃ARM架构,只是待价而沽发生在了2006年。  

  如果联系起当时英特尔嵌入式产品线经理周海明的话,这一过程将更加耐人寻味。周海明在2006年曾表示,未来三到五年内英特尔可能会对通信市场做出新的评估,不排除有杀回来的可能。现在看来,这一时间表已经大大提前了。  

  英特尔营造与驱动产业链的能力令人吃惊的强大,尽管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的第一代产品还未大批量上市,但英特尔已经将操作系统ISV、应用软件ISV、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运营商等产业链成员都联合了起来,意在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互联网体验。在“凌动”处理器发布当天,已有25家设备制造商展出了即将上市的MID原型。  

  抢位的野心  

  新入局者NVIDIA则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猜想,这也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半导体厂商。它曾在GPU市场中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一次它也感觉到了CPU厂商给它带来的巨大压力。试图突进更为广阔的新市场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在现阶段,PC市场的竞争不再单纯是CPU之间的竞争,更是包含芯片组、显卡等一整套平台的竞争,CPU+GPU已成为新一代处理器架构设计的热门。先有AMD在2006年7月收购GPU厂商ATI,后有英特尔在2007年11月收购专注CPU与GPU融合的Neoptica。在这样的情形之下,NVIDIA绝非是减少了竞争对手,而是竞争对手变得更强大了,它将面对拥有强大GPU设计能力的CPU厂商。  

  NVIDIA首席科学家David Kirk前不久曾接受本报独家专访,他没有给出NVIDIA是否会生产CPU的预测,而是强调GPU距离完美还有很长距离,CPU已接近完美。但他并不排除对CPU 实现集成——“既然我们实施了在北桥芯片中集成图形功能的策略,又为何不集成CPU呢?这么小的东西集成起来会更方便。”事实上,NVIDIA在2007年10 月从经营不善的处理器新兴企业Stexar挖到多位高手,Stexax是一家由原英特尔技术骨干创立的公司,拥有多位奔腾Ⅱ、奔腾Ⅲ和奔腾Ⅳ设计团队的骨干,甚至还有奔腾Ⅳ中Netburst架构的首席设计师和超线程的设计者。尽管时间表不明,但不可否认NVIDIA对CPU是有期待的。  

    这一次,NVIDIA没有选择推出处理器直接在英特尔把持的服务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上与其角逐,而是转而推出Tegra系列处理器与英特尔的“凌动”处理器竞争。  

  由于自己没有CPU业务,NVIDIA选择了与ARM进行合作,通过授权使用ARM11 MPCore多核处理器技术。Tegra的集成度非常高,它内部集成了多个处理单元,包括一颗800MHz的ARM CPU、一颗HD Video处理单元、一颗图像处理单元、一颗音频处理单元以及一颗低电压版本GeForce GPU,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Tegra处理器。  

  从NVIDIA提供的数据来看,播放720p高清视频是其最大的亮点。另外,虽然具有如此多的处理单元,但是待机时间没有削减,用于网页浏览,Tegra处理器也能维持在20小时左右。显然,无论是与英特尔的凌动还是威盛的凌珑相比,其待机时间都拥有明显优势。同时,它也将其显示方面的优势沿袭到了Tegra上。这正是NVIDIA用以对抗“凌动”和“凌珑”的核心武器。NVIDIA移动业务部门总经理Mike Rayfield并不看好x86在移动互联网设备中的前景。他回避了单纯的性能,而是强调在过去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ARM处理器拥有最佳的每瓦性能。这将是一场挑战ARM强项的战斗。  

  复兴的机会  

  威盛是英特尔的老对手了,同属x86阵营。因为其规模较小,它将角色相近的AMD视作老朋友,也一直酝酿与NVIDIA这样的厂商进行合作。前不久有消息称,威盛已经与NVIDIA在小尺寸的超低价笔记本电脑方面达成了合作,这一市场就是英特尔正在培育的Netbook(上网本)市场。而面向移动互联网设备,威盛与NVIDIA则选择了各起炉灶。  

  2001年是威盛事业的巅峰,当时,威盛电子总经理陈文琦也频频在媒体面前曝光,但2003年之后威盛就开始沉寂下去,芯片组和处理器业务都开展得并不顺利。伴随移动互联网市场兴起,威盛又开始有了复兴的激情。或许,这一次真的是威盛必须要抓住的机会,它已承受不起太多挫折。正因如此,威盛对这一市场寄予厚望,并为此专门打造了“凌珑”处理器采用的Isaiah架构。  

  “Isaiah是一个先行者,而不是一个征服者。”陈文琦坚持认为威盛才是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倡导者,他称这类设备为UMD(Ultra Mobile Devices)。并介绍说,威盛在7英寸设备市场其实耕耘已久。但坦率说,直到英特尔搅动一潭春水才让这一市场开始呈现出蓬勃生机。  

  威盛能把握住这次商机吗?陈文琦认为,面对英特尔这样庞大的竞争对手,威盛的要诀是专注。与英特尔相比,AMD和威盛都处于劣势,但AMD在服务器、台式机等相对高性能的一端有着不错的表现,威盛则要专注低功耗的一端,这是陈文琦表述的分工概念。  

  专注打造的“凌珑”是威盛破局的利器,按照陈文琦的说法,“凌珑”的性能要高于“凌动”,并且是全功能,但功耗要略微逊色。我们暂不去从技术角度进行对比,也不去比较二者在业界的号召力。单是产能问题就是威盛需要迈过的一道坎,AMD就曾在产能方面吃过大亏。在半导体行业,规模经济至关重要,而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设备制造商的作用。英特尔向来以强大产能、迅速跟进着称,并且其制造工艺已经过渡到45nm,而威盛则是Fabless厂商,专注于设计,目前“凌珑”采用的还是65nm制造工艺。陈文琦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某种程度上讲,威盛拥有很多虚拟制造厂,威盛已经与供应商进行了相应规划,以确保产能。还有很多厂商与威盛过去有过合作,威盛很容易引入其他备用的供应商。至于“凌动”已经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带来的冲击,陈文琦也表示乐观——“英特尔把这一市场推动得发展更快,威盛会乐观其成。”在这样的状况下,英特尔的推动是有相当大的正面意义的,他认为核心在于威盛要研究为用户创造价值。  

  有AMD收购ATI的前车之鉴 ,就不难引发NVIDIA可能会选择收购威盛处理器业务的猜测,尤其在与英特尔展开竞争的敏感时刻。然而5月上旬,NVIDIA CEO黄仁勋否认了收购的坊间传言。 黄仁勋表示,之所以无意收购,是因为NVIDIA将专注于图形芯片领域,但并不排除双方未来将合并的可能,该领域创新步伐很快,如果不需要创新时,就需要合并。  

  谁抢谁饭碗  

  英特尔CEO Paul Otellini乐观地预测,MID市场在未来数年内将增长到每年100亿美元的规模。尽管目前受到热捧的还是5英寸左右的超便携设备,但不可否认,MID与智能手机只有一线之隔,二者将会争夺用户。一旦这类设备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并加入通话功能,势必会给手机带来重大冲击,尤其是智能手机。Paul Otellini称,由于手机运营商通过数据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所赚的收益比例很大,英特尔准备重新进入手机市场,凌动处理器就是急先锋。  

    他表示,“如果用户接受支持互联网接入的高端手机的话音功能价值,在小型化计算机上增添话音功能就会更简单一些。”这无疑是暗指在完整x86架构的MID上引入通话功能的意义要远胜在传统ARM架构的智能手机上运行基于x86架构的应用。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超便携事业部总经理阿南德则公开指出,基于ARM技术的手机等移动设备不适合浏览互联网网页,选择英特尔的技术才能获得最好的体验。  

  目前,ARM架构占据了智能手机芯片市场75%左右的份额,三星、高通、德州仪器(TI)等主要的半导体厂商都通过授权使用ARM处理器架构。诺基亚、爱立信、Palm、惠普等主流智能手机的设备制造商更是采用基于ARM的TI OMAP处理器平台,以此实现多媒体游戏与娱乐、定位、流媒体、Web 浏览、增强的 2D 图形等应用。英特尔此举无疑已经拉开了与ARM阵营的对抗,要知道,ARM公司的收入来源就是靠转让设计许可。英特尔计划于2009年年底问世的第二代“凌动”处理器将为SoC设计,届时,英特尔将大举跨入高端智能型手机市场,这对ARM阵营的冲击将更大,这无疑是抢了ARM阵营的饭碗。  

  不仅上游厂商,SoC设计的“凌动”还会将手机生产厂商逼到要么做应用软件设计、要么做外壳设计的地步。这当然是ARM阵营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很可能会抱团抵御。1998年,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合资成立的Symbian就是为了抵御Wintel在手机市场扩张。 面对更凌厉的攻势,ARM阵营已经开始着手应对。  

  NVIDIA推出Tegra的代表意义让公司首席执行官Warren East感到兴奋,“我为能身处这一改变未来游戏规则的技术核心而深感自豪。”Warren East激动地大声说道:“我们丝毫不会惧怕英特尔进军手机市场,相反地,ARM能够在更大的市场中打败他们。”他表示,在功耗方面,ARM毫无疑问地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是在手机阵营防御,ARM甚至做出了进攻的姿态。Warren East称,只要用户需要更加节能的处理器,ARM甚至有可能制造PC用处理器,和英特尔展开正面竞争。“谁会说情况一定会是英特尔抢夺了ARM的市场份额,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呢?英特尔的特长在于提高处理器速度,而ARM的优势则在于降低功耗。”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MCU资讯论坛 ( 京ICP备18035221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0 06:00 , Processed in 0.05199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