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更新自动建库工具PCB Footprint Expert 2024.04 Pro / Library Expert 破解版

[嵌入式/ARM] 一种基于FPGA的可配置SPI Master接口设计实现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3-3-28 12: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包含原理图、PCB、源代码、封装库、中英文PDF等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摘  要: 介绍一种基于FPGA的SPI Master Interface设计。依据SPI同步串行接口的通信协议, 设计一个可配置的、高度灵活的SPI Master 模块,以满足正常、异常及强度测试要求。利用Verilog 语言实现SPI接口的设计原理和编程思想。
关键词: SPI同步串行接口;FPGA;测试
       随着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芯片在商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可靠性和可测试性显得尤为重要。对设计人员来说,FPGA的使用相当灵活。然而,正是这种应用的不确定性和重复可编程性,增加了芯片的测试难度。其核心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测试模型才能使故障激活。根据需求,FPGA的测试大体可分为面向制造的测试过程(MTP)和面向应用的测试过程(ATP)两类。MTP主要是从制造商的角度来测试,ATP是在应用级上的测试,也就是把FPGA配置为特定的功能进行测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1]。本文介绍ATP测试中SPI Master 模型的建立。在测试FPGA设计的集成电路时,对设计电路的性能进行实时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2]。这就需要设计一种接口电路,将测试数据送入设计电路。
1 SPI总线协议介绍
     SPI(Serion Perpheral Interface)[3]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并且在芯片的管脚上只占用4根线,节约了芯片的管脚,同时为PCB的布局节省空间,提供方便,正是出于这种简单易用的特性,越来越多的芯片集成了这种通信协议。SPI的通信原理很简单,它以主从方式工作,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需要至少4根线,事实上3根也可以(用于单向传输时,也就是半双工方式)。也是所有基于SPI的设备共有,分别是MISO(数据输入),MOSI(数据输出),SCK(时钟),NSS(片选),如图1所示。
    20121107044750205992190.gif
       (1)MOSI:主设备数据输出,从设备数据输入。
     (2)MISO:主设备数据输入,从设备数据输出。
     (3)SCK:时钟信号,由主设备产生。
     (4)NSS:从设备使能信号,由主设备控制。
     使能信号低电平有效,当使能信号为低电平时,输出数据(MOSI)在串行时钟(SCK)下降沿变化,输入数据(MISO)在(SCK)上升沿变化。
2 SPI Master原理
     本文介绍的基于FPGA的、可配置的SPI Master接口设计,能满足测试的各种正常、异常以及强度测试要求。此SPI接口模块可设置为单次发送、循环发送(发送间隔可设);发送数据长度可变;串行时钟线(SCK)与输出数据线(MOSI)时序关系可变;串行时钟线(SCK)与使能信号(NSS)时序关系可变。
     一般情况下,为了SPI数据发送的灵活性,SPI发送次数及发送间隔是由软件实现的,当需要循环发送且发送间隔达到微秒甚至纳秒数量级时,软件很难实现。本文将SPI发送次数以及发送间隔集成到SPI Master模块中,使SPI发送间隔可变且最小为一个SCK周期。按照SPI总线协议设计的SPI Master输出数据(MOSI)在串行时钟(SCK)下降沿变化,不能进行异常时序测试,而异常时序在FPGA[4,5]的接口测试中又最为重要,故本文利用触发器特性设计电路,使SPI发送数据时序可变,精度为1个系统时钟周期。
3 SPI Master 模块结构图
     SPI Master模块由Bram接口、配置寄存器、控制器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此模块系统时钟为100 MHz。
     BRAM接口:控制配置参数以及SPI数据的读写配置参数及SPI数据在BRAM中存储结构如表1所示。
    20121107044750237242191.gif
    20121107044750268492192.gif
   
     控制器:解析配置寄存器,产生发送时序,控制BRAM接口进行数据读写。
     对配置寄存器说明如下。
     (1)循环发送标识寄存器:1 bit,高电平标识循环发送,低电平标识单次发送。
     (2)循环发送次数寄存器:15 bit,若循环发送标识为高电平时,此寄存器值为要发送的数据长度,单位:B;发送模块中包含一发送次数计数器,NSS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发送次数计数器加1。
     (3)循环发送间隔寄存器:16 bit,若循环发送标识为高电平时,此寄存器值为每两次发送间隔,单位:10 ns。(最小间隔为1个SCK周期,若小于1个SCK周期,则从设备不能检测到NSS信号变化),发送模块中包含1个发送间隔计数器,从一次SPI发送结束开始计数,直到与循环发送间隔寄存器中值相等,启动下次发送。
     (4)SCK频率寄存器:16 bit,此寄存器值表示串行时钟SCK周期,单位为10 ns(系统时钟为100 MHz,精度为20 ns);时序模块中包含一分频模块,SCK周期=(SCK频率寄存器)×10 ns。
     (5)MOSI时序寄存器:8 bit,此寄存器值表示MOSI变化与SCK下降沿间隔时间,单位:10 ns(系统时钟为100 MHz,因此最小间隔为10 ns)。
     (6)数据长度寄存器:16 bit,此寄存器值表示要发送数据的长度,单位:B。
     (7)NSS时序寄存器:8 bit,此寄存器值表示NSS变化与SCK下降沿间隔时间,单位:10 ns(系统时钟为100 MHz,因此最小间隔为10 ns)。
4 SPI Master模块功能介绍
     (1)SPI循环发送次数可变,范围:1~32 767;(2)SPI数据发送长度可变,范围:1~65 535,单位:B;(3)SPI循环发送间隔可变,范围:(1个SCK周期)~(65 536×10 ns),实现了连续发送,即一次SPI发送结束后下一SCK时钟立即启动下次SPI发送;(4)MOSI与SCK时序关系可变,NSS与SCK时序关系可变,SPI总线为下降沿发送,上升沿接收,故MOSI、NSS在SCK下降沿后半个周期可调即可。
     SPI功能流程如图3所示,FPGA上电复位后不断检测SPI_start信号,当SPI_start信号有效时(高电平)启动SPI发送,读取BRAM中的配置参数,进行译码,依据译码后数据长度值读取BRAM中数据,按照SPI协议发送数据;完成一次SPI发送后判断是否为循环发送,若为循环发送则启动下一次SPI发送,直到发送次数等于循环发送次数寄存器值,其中发送间隔由循环发送间隔寄存器值决定。
    20121107044750299742193.gif
   4.1 单次发送(正常时序)
     SPI Master控制器检测到SPI_start信号有效,即控制Bram接口读取配置参数,经译码后若循环发送标识寄存器为低电平,则配合发送长度寄存器读取BRAM中数据,并进行发送。
4.2 单次发送(异常时序)
     MOSI异常时序:正常情况下MOSI在SCK下降沿变化,此设计采用一带抽头的序列寄存器产生异常时序,如图4。
    20121107044750315372194.gif
       每增加一个触发器,延时增加一个系统时钟[6],多路开关依据MOSI时序寄存器中值选择相应触发器输出,产生异常时序,举例说明如图5。
    20121107044750330992195.gif
       图5中sys_clk为系统时钟频率100 MHz,NSS为使能信号;MOSI为串行输出信号;当SCK频率寄存器为10时,SPI串行时钟SCK周期=(SCK频率寄存器)×10 ns=100 ns,即SCK频率为10 MHz;当MOSI时序寄存器值为4时,MOSI在SCK下降沿后4个sys_clk开始变化。
4.3 循环发送(时序正常)
       每完成一次SPI发送,发送次数计数器加1,当发送次数计数器中的值与循环发送次数寄存器中值相等时,完成循环发送。发送次数由循环发送次数寄存器值决定,循环发送间隔由发送间隔计数器决定。
4.4 循环发送(时序异常)
       类似循环发送(正常时序),异常时序产生类似单次发送(异常时序)。
     实现的目标器件是Xilinx的Virtex2 pro开发板。本文已应用于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测试平台中,实现了SPI接口以及与其功能相关的的测试。
     与同类SPI Master相比,发送间隔可变、精度高,最小间隔仅为1个SCK时钟周期;发送时序可变,精度高,为1个系统时钟周期;基本满足正常、异常以及强度等测试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恒标,冯建华,冯建科.基于测试系统的FPGA逻辑资源的测试[J],微电子学,2006(6).
[2] (美)伯杰龙(Bergeron,J.)着,编写测试平台:HDL模型的功能验证(第二版)[M],张春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 孙晓云.接口与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 李云松.Xilinx FPGA设计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 薛小刚,葛毅敏.Xilinx ISE 9.X FPGA/CPLD设计指南[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6] 夏宇文.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MCU资讯论坛 ( 京ICP备18035221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 03:16 , Processed in 0.064712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