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工作原理如下:在接通电源后电路刚进入谐振状态的瞬间,由于PTC元件的室温阻值很低(仅几百欧),串联谐振回路的负载很重,Q值很小,灯管两端达不到所需的启动电压,灯管不能点燃。此时,谐振电流将对荧光灯灯丝进行预热。谐振电流的一部分流经PTC元件,使得PTC元件自身发热,从而引起PTC元件的阻值变大。经过0.4~2s时间的预热,荧光灯灯丝达到良好的电子发射状态,灯管所需启动电压下降,同时PTC元件的阻值变大,引起该串联谐振回路的Q值增大,荧光灯灯管两端所得到的电压也随之升高。一旦高于荧光灯灯管所需的启动电压,灯管就被启动。由于此时PTC元件的阻值与初始状态相比已发生了急剧变化,近似开路,所以电子镇流器电路在正常工作时,PTC元件的损耗较小。在实际应用中,选择PTC元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荧光灯所要求的预热时间和预热电流。
② PTC元件本身的损耗和温度。
为了使荧光灯灯管在经过充分预热后再启动,对每种灯管的灯丝预热电流和预热时间均有明确规定。而当PTC元件的阻值偏低时,在正常工作时所通过的电流太大,致使损耗增加。为了达到所需的预热时间,PTC元件的居里点温度又不能太低。但一旦PTC元件的居里点温度太高后,则在正常工作时PTC元件本身的温度也随之升高,极大地影响了PTC元件及周围元件的工作寿命。这在大功率电子镇流器(40W以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选用PTC元件时,为了达到所需的预热效果而损耗又不致太高,应尽量选用阻温特性曲线较陡的PTC元件,并且应对预热效果和损耗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
在荧光灯灯管的启动过程中,灯管参数(包括灯丝电阻、灯电流、灯电压等)会发生变化,电路参数(如振荡频率、Q值等)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在PTC元件的选用方面,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
荧光灯灯管正常工作后,PTC元件RT始终处于热动平衡状态。这是因为PTC元件RT不能完全阻断对荧光灯阴极电流的分流,PTC元件RT温度的高低会影响通过它的电流大小,通过电流的大小又会影响到PTC元件RT温度的变化。当PTC元件RT呈高阻状态时,通过它的电流减小,其温度随之降低。如此循环,PTC元件RT的阻值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状态。PTC元件RT的这种工作状态有如下危害:
① PTC元件RT在预热启动过程中始终有功耗,一般为总功率的4%左右,这使得电子镇流器或紧凑型荧光灯的流明系数降低。实验证明,40W荧光灯电子镇流器中PTC元件的功耗大于1.5W,18W紧凑型荧光灯电子镇流器中PTC元件的功耗在0.8W左右。按每瓦发出50lm光通量计算,40W和18W的电子镇流器分别损失75lm和40lm的光通量。
② 由于PTC元件的功耗而产生的热量使紧凑型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的温度升高,造成其他电子元器件,特别是晶体管和电解电容器损坏,使电子镇流器的故障率上升。
④ 预热电路中的PTC元件在灯管点亮后,始终处于8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易造成PTC元件性能的蜕化,使其温阻系数改变,预热时间变长。如果阴极长时间处于预热启动状态,最终将会损坏荧光灯灯管和电子镇流器。
⑤ PTC元件有相当的电容值,在频率较高的线路中,PTC元件与启动电容C并联,会直接破坏镇流器的输出特性。特别是对T5荧光灯,一般要求电子镇流器的工作频率在50kHz以上,PTC元件的电容对电子镇流器输出特性的影响更严重。
尽管采用PTC元件存在上述缺点,但目前凡是具备预热功能的电子镇流器绝大多数仍采用PTC元件预热方式,紧凑型荧光灯电子镇流器几乎全部采用PTC元件作为预热启动元件。在PTC元件预热启动的基础上改进预热元件的性能,使其既能实现预热启动的要求,又能在灯管点亮后自动关断预热电路,是一个努力的目标。
在选择PTC元件时,也应注意PTC元件的居里点温度。实验证明,一般PTC元件的居里点温度在60~75℃之间比较合适。当灯管功率在40W以上时,PTC元件的阻值可在100~300Ω之间选取;当灯管功率为20~30W时,PTC元件的阻值可在250~600Ω之间选取;而当灯管功率小20W时,PTC元件的阻值可取500Ω以上。具体参数可按照所要求达到的预热效果、PTC元件的本身损耗、电子镇流器的温升和电路结构等各方面的要求,通过实验来选定。
为了保证电子镇流器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尽量选用外形为壳装式的PTC元件。另外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PTC元件两端所加电压相对较小时,其阻温特性较好,所以应尽量使PTC元件两端所加电压相对比较低。图7(b)中PTC元件两端的电压低于图7(a)中PTC元件两端的电压,所以应优先采用图7(b)所示的接法,其预热效果较好。
根据上面的分析,当PTC元件应用于电子镇流器来实现荧光灯灯丝预热启动功能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选用阻温特性较好的PTC元件。
② 尽量采用壳装的PTC元件,以减小损耗和提高工作可靠性。
③ 预热效果相同时,应尽量降低PTC元件两端的电压。(责任编辑: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