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更新自动建库工具PCB Footprint Expert 2024.04 Pro / Library Expert 破解版

51单片机读写SD_MMC卡设计报告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0-5-22 21: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包含原理图、PCB、源代码、封装库、中英文PDF等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一、 总则

本文件介绍了在51平台通过SPI方式读写SD/MMC卡,包括软硬件需求, SD/MMC硬件连接, SPI接口软件模拟,SD/MMC上电初始化,写单块,读单块,写多块,读多块,块擦除,上位串口通讯协议,PC上位软件操作说明等。

二、 软硬件需求

a) 单片机固件编译环境:Keil C51 uVision2

b) PC上位软件编译环境:Visual C++ 6.0

c) 硬件环境:1)W78E52B一片;

2)SD/MMC卡插座一个;

3)MAX232一片;

4)cross串口线一条;

三、 SD/MMC硬件连接

SD/MMC与51单片机引脚连接如下表1,供参考:

51单片机引脚

SD/MMC引脚

P1_0

SPI_CS (PIN1)

P1_1

SPI_SI(PIN2)

P1_2

SPI_SCK(PIN5)

P1_3

SPI_SO(PIN7)

PIN4接VDD

PIN3/6接GND

   表1 SD/MMC与51单片机引脚连接表

注意:SD/MMC引脚除VDD(PIN4)/VSS(PIN3/6)外,其它引脚连接上拉电阻(47k)至3.3v电源。

四、 SPI接口软件模拟

由于W78E52B没有集成硬件SPI接口,所以固件需要通过软件来模拟实现SPI接口;

a) SPI接口基本原理:SPI采用HOST/SLAVE结构,HOST与SLAVE以字节为传输单位,支持4种模式; SPI接口定义有4个引脚CS,SI,SO,SCK;SD SPI接口工作于模式0,各引脚功能分别描述如下:

1) CS为片选引脚,低电平为有效;

2) SI为Host输出Slave输入引脚,空闲为高电平,SCK上升有效,;

3) SO为Slave输出Host输入引脚,SCK下降有效;

4) SCK为同步时钟;

b) SPI HAL:包括4个函数,上层软件通过调用这4个函数,来实现与SD/MMC以SPI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1) SPI_SendByte(INT8U onebyte)――以SPI方式向SD/MMC发送一个字节

2) INT8U SPI_RecByte(void)――以SPI方式从SD/MMC接收一个字节

3) SPI_CS_Assert(void)――将CS引脚置为低电平有效

4) SPI_CS_Deassert(void)――将CS引脚置为高电平无效

c) 通过SPI HAL发送的RESET命令CMD0波形图,如下图1,以供参考:

图片2.png

图1-RESET命令CMD0波形图

一、 SD/MMC上电初始化

当SD/MMC卡上电后,单片机需要对其进行上电初始化,上电初始化步骤顺序所列如下:

1) 置CS为低,至少延时74个CLK,延时波形图,如图2,以供参考:


图片1.png

图2-延时波形图

1) 发送RESET命令CMD0,其波形图参考图1:

2) 发送命令CMD1(SD卡使用命令ACMD41)激活SD/MMC卡, 固件需重复发送命令CMD1直到R1 idle state位为0。

3) 发送命令CMD58,读卡OCR寄存器。

4) 发送命令CMD9,读卡CSD寄存器,获得SD/MMC的基本参数:1)块最大的长度;2)
卡中块的个数;等

一、 写单块

1) 发送命令CMD24。

2) 接收R1响应。

3) 发送Data Tokens(Single Block Write: 0xfe)。

4) 发送一个block(一般为512个字节)。

5) 发送两个CRC16码。

6) 循环接收数据,等待写完成,直到写完成接收到0xff。

二、 读单块

1)发送命令CMD17。

2)接收R1响应。

3)等待Data Tokens(Single Block Read: 0xfe)。

4)接收一个block(一般为512个字节)。

5)接收两个字节CRC16码。

三、 写多块(Open ended)

1) 发送命令CMD25。

2) 接收R1b响应。

3) 发送Data Tokens(Single Block Write: 0xfe)。

4) 发送一个block(一般为512个字节)。

5) 发送两个字节CRC16码。

6) 循环接收数据,等待写完成,直到写完成接收到0xff。

7) 重复步骤3,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包,直到所有数据包发送完成,至步骤8继续。

8) 发送命令CMD12,数据传输结束。

9) 接收R1b响应。

四、 读多块(Open ended)

1) 发送命令CMD17。

2) 接收R1响应。

3) 等待Data Tokens(Single Block Read: 0xfe)。

4) 接收一个block(一般为512个字节)。

5) 接收两个字节CRC16码。

6) 重复步骤3,继续接收下一个数据包,直到接收所有数据包完成后,至步骤7继续。

7) 发送命令CMD12,数据传输结束。

8) 接收R1b响应。

五、 多块擦除

SD/MMC最大支持一次删除一个Erase Group大小的连续块,SD/MMC的Erase Group大小不是固定的,其大小指定在SD/MMC卡的CSD寄存器内,在上电初始化阶段,HOST可以使用命令CMD9来读取SD/MMC卡的CSD寄存器;一般多块删除时,对于上层软件将要删除EraseBlockNum个块,在具体执行删除任务时,开始固件可以逐个Erase Group进行连续删除,最后不足一个Erase Group的连续块,也可以一起删除。总之,删除连续多块(Erase Group或不足一个Erase Group)时使用的是相同的步骤,如下:

1) 发送擦除起始块地址命令CMD32。

2) 接收R1响应。

3) 发送擦除终止块地址命令CMD33。

4) 接收R1响应。

5) 发送命令CMD38擦除所选的块。

6) 循环接收数据,等待删除完成,直到接收到0xff删除完成。

六、 上位串口通讯协议

a) 上位串口通讯协议是超锐微电子定义的串口通讯协议, 用于51单片机读写SD/ MMC卡平台与上位软件的通讯;该协议定义了两种设备:

1)主设备:上位软件;

        2)从设备: 51单片机平台;

b) 主设备和从设备都支持上位串口通讯协议,并基于该协议来完成命令处理与数据交换。上位串口通讯协议定义了两个执行阶段,分别是:

1) 命令阶段

2) 数据交换阶段;

c) 一次数据交换必须由主设备于命令阶段开始,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命令,从设备响应命令,双方进入数据交换阶段; 数据交换阶段以主设备发送不同命令,执行不同数据传输动作;数据传输动作分为以下三种:

1) 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数据(如,写单/多块命令);

2) 主设备向从设备接收数据(如,读单/多块命令);

3) 无数据传输(如,擦除命令);

d) 上位串口通讯协议定义了一些命令,它们长度固定,为8个字节,其中第一个字节为命令代码,其后字节为命令参数;命令功能,代码,参数汇总于下表2:

命令功能命令代码参数1参数2
SD/MMC初始化0x0
读单块0x1读块号(Byte1-4)
写单块0x2写块号(Byte1-4)
块擦除0x3擦除起始块(Byte1-4)擦除块数量(Byte5-7)
数据接收(主/从)0x4Data offset(Byte1-2)
数据发送(主/从)0x5Data offset(Byte1-2)5个字节block有效数据
读多块0x6读多块起始块(Byte1-4)读块总数(Byte5-7)
写多块0x7写多块起始块(Byte1-4)写块总数(Byte5-7)
MMC向量测试0x8
SD向量测试0x9
建立连接其它


表2—命令汇总表

e) 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命令不同处理不同,各命令的数据传输分别描述:

1) 读单块命令――主设备发送读单块命令,命令从设备向SD/MMC卡读取一个数据块,块号指定在命令参数1中,命令被从设备接收后,由从设备向SD/MMC卡读取参数1指定的数据块;主设备通过发送数据接收(主/从)命令向从设备接收数据块有效数据,每发送一条命令,从设备返回8个字节,第0个字节数据接收命令代码,其余7字节为block有效数据。因些,主设备需发送共计(512/7)74条数据接收(主/从)命令,完成接收一个数据块有效数据(512个字节)。

2) 写单块命令――主设备发送写单块命令,命令从设备写一个数据块去SD/MMC卡,块号指定在命令参数1中,命令被从设备接收后,主设备通过数据发送(主/从)命令向从设备发送block有效数据,每发送一条命令,可以发送5个字节;命令长度为8个字节,其中第0个字节数据接收命令代码,1-2字节为data_offset,其余5字节为block有效数据。因些,主设备需发送(512/5)103条数据接收(主/从)命令,完成向从设备发送一个block有效数据(512个字节)。

3) 读多块命令――主设备发送读多块命令,命令从设备向SD/MMC卡读取指定的块数,起始块号指定在命令参数1中,参数2指定读块总数;数据块接收以块为单位,每个块有效数据接收使用与读单块命令接收数据块相同的方法,不同的只是需要重复相同的数据块接收步骤,直到参数2指定读块总数全部接收完成。

1. 写多块命令--主设备发送写多块命令,命令从设备向SD/MMC卡写入指定的块数,起始块号指定在命令参数1中,参数2指定写块总数;数据块发送以块为单位,每个块有效数据发送使用与写单块命令发送数据块相同的方法,不同的只是需要重复相同的数据块发送步骤,直到参数2指定写块总数发送全部完成。

4) SD向量测试命令/MMC向量测试命令――主设备发送SD/MMC向量测试命令,命令从设备开始对MMC/SD卡进行向量测试,从设备开始向量测试,每完成一个向量(CMDxx)测试,就返回一条向量测试记录给主设备,由主设备将向量测试记录汇总成向量测试报告,汇总后的向量测试报告参考下图3。每条向量测试记录长度51个字节,主设备接收完一条向量测试记录后,需发送一个字节响应,从设备接收到这个字节响应,才继续下一个向量测试。


图片3.png

图3-向量测试报告

1) 其段它命令――无数据传输阶段

一、 PC上位软件操作说明

a) 用串口线将PC与51单片机平台完成连接,打开单片机电源。

b) 双击SD_Host.exe图标,运行PC上位软件。


图片4.png

a) PC上位软件运行后,其主界面见下图4,上位软件使用默认串口2,默认波特率38400bps, “连接AT89C52”按钮默认有效:


图片5.png

图4—PC上位软件主界面

a) 按“连接AT89C52”按钮,完成和51平台的串口连接。连接成功,则“初始化SD卡”按钮变为有效。

b) 按“初始化SD卡”按钮,对SD/MMC卡进行上电初始化。初始化SD卡成功,则读写擦框内的一些按钮变为有效,见下图5:


图片6.png

图5

a) SD/MMC卡初始化完成,则可以开始写单块,读单块,写多块,读多块等操作,下面对它们的操作步骤分别进行描述:

1) 写单块―首先在文本框“块地址”内输入块地址,编辑 “数据显示”文本框的数据;按“写单块”按钮将“数据显示”框的数据写入块内。写入成功,则 “执行结果”文本框里显示“SD卡写单块成功!”,参考图6:



图片1.png

图6—写单块参考图

1) 读单块―在 “块地址”文本框输入块地址,按“读单块”按钮读取块数据,读取成功后, “执行结果”文本框显示“SD卡读单块成功!”,“数据显示”框显示读取的数据。参考图7:


图片7.png

图7—读单块参考图

1) 写多块―在 “块地址”文本框输入块地址,在“块数”文本框输入读块总数;编辑 “数据显示”文本框的数据完成后按“写多块”按钮将“数据显示”框的数据写入连续块中。写入成功,则 “执行结果”文本框显示“SD卡写多块成功!”,参考图8:


图片8.png

图8—写多块参考图

1) 读多块―在 “块地址”文本框输入块地址,在“块数”文本框输入写总块数,按“读多块”按钮读取连续多块,读取成功后, 在“执行结果”文本框显示“SD卡读多块成功!”,“数据显示”框内显示读取的数据。参考图9:

图片9.png

图9—读多块参考图

1) 块擦除――按“擦除”按钮,出现对话框如图10;在“起始块地址”文本框输入擦除起始块号,在“块数量”文件框输入擦除块数量,完成后“擦除”按钮开始擦除操作,擦除完成, “执行结果”文本框将显示“SD卡擦除成功!”


图片10.png

图10—“擦除”对话框

1) SD/MMC向量测试――按“SD/MMC向量测试”按钮开始SD/MMC向量测试,测试结束,“执行结果”文本框显示“SD/MMC向量测试通过!”,可以按“保存向量测试报告”按钮,在保存“保存向量测试报告”对话框中输入文件名,按“保存”按钮将“向量测试报告”保存进入文件rep.txt。


图片11.png

图11--“保存向量测试报告”对话框

hpdell 发表于 2010-5-27 13: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找到下载的文件啊!!!!!!!
lkl0305 发表于 2011-2-16 15: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
nongguanhai 发表于 2012-4-21 15: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下载的文件啊
leserlee 发表于 2012-6-3 16: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e113:}
☆緣來☆ 发表于 2012-6-11 13: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e113:}{:e113:}
☆緣來☆ 发表于 2012-6-11 13: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e114:}{:e113:}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MCU资讯论坛 ( 京ICP备18035221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0:32 , Processed in 0.05857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