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放电的过程除了伴随着电荷的转移和电能的损耗之外,还会产生电磁辐射、超声、发光、发热以及出现新的生成物等。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局部放电检测的基本方法有电气测量法(包括脉冲电流法和无线电干扰法)、声测法、光测法和化学检测法等 [ 1 , 2 ] 。其中脉冲电流法由于其具有以下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① 放电电流脉冲信息含量丰富,可通过电流脉冲的统计特征(如 φ - q - n 谱图)和实测波形来判定放电的严重程度,进而运用现代分析手段了解绝缘劣化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② 对于突变信号反应灵敏,易于准确及时地发现故障; ③ 易于定量。国内不少单位研制的局部放电检测装置普遍采用这种方法来提取放电信号,但实际应用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现场噪声干扰太大,以至很难获取真正的局部放电信号。有效地削弱和抑制干扰是提高局部放电检测装置检测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此方面已有很多方法,有的已应用于监测系统,但仍有不少测量设备抗干扰措施还远未达到实用化,难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其检测灵敏度也有待提高。
连续的周期性干扰包括: ① 电力系统载波通信和高频保护信号引起的干扰; ② 无线电干扰。此类干扰的波形通常是高频正弦波,有固定的谐振频率和频带宽度。
脉冲型干扰信号包括: ① 供电线路或高压端的电晕放电; ② 电网中的开关、晶闸管整流设备闭合或开断引起的脉冲干扰; ③ 电力系统中其他非检测设备放电引起的干扰; ④ 试验线路或邻近处的接地不良引起的干扰; ⑤ 浮动电位物体放电引起的干扰; ⑥ 设备的本机噪音和其他的随机干扰。此类干扰在时域上是持续时间很短的脉冲信号,而在频域上是包含多种频率成分的宽带信号,具有与局部放电信号相似的时域和频域特征。
如对变压器主要有以下几种干扰入侵途径 [ 7 ] : ① 所有的窄带信号(系统高次谐波、载波通信、无线电通信和高频保护)、线路和绝缘电晕放电、其他电气设备内部放电、开关设备动作产生的脉冲性放电或各种冲击波(雷电波、操作波)产生的高频电流脉冲等主要通过高压线路以传导方式进入变压器。 ② 晶闸管整流、换流器和静止无功补偿器中的电力电子器件动作等引起的强大的周期性脉冲干扰和电弧炉等产生的随机噪声和脉冲,干扰主要从变压器的低压侧以传导的方式侵入。 ③ 晶闸管或其它开关类器件动作产生的脉冲信号、各种电机产生的电弧放电及配电线路中存在的大量随机噪声等通过风机、潜油泵和变压器控制柜的动力电缆或各种信号电缆以电容耦合或直接传导引入。这些干扰统称为由变压器配电线路引入的二次干扰。 ④ 当变压器多点接地时各接地线构成环形天线,耦合引入各种空间干扰、地网干扰等。
干扰侵入发电机的路径主要有 [ 8 ] : ① 励磁供电系统产生的干扰和由于碳刷与滑环之间接触不良所产生的火花放电往往从电机的励磁侧引入; ② 与电机相连的设备产生的干扰从连接导线处引入; ③ 无线电干扰和其它随机性干扰通过空间辐射方式引入。
干扰抑制的目的在于提高信噪比。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对于含有加性噪声的信号 x ( n )= s ( n )+ u ( n ),信噪比 SNR 定义为 [ 17 ] SNR = 10 lg ( P s / P u ),其中 P s 为信号的功率, P u 为噪声的功率。
在局部放电测量中,由于局部放电脉冲持续时间很短,信噪比一般定义为 SNR = A s / A u [ 7 ] ,其中 A s 为信号脉冲峰值, A u 为最大概率噪声峰值。这种定义比较直观,尤其适合在现场试验中利用示波器测量。但在计算机处理中,无法直接确定噪声的最大概率峰值,文献[ 7 ]中定义信噪比为 SNR = 20 lg (| A s |/ 3σ ), σ 是噪声偏差,并定义噪声抑制比 NRR = 10 ( lgσ 2 1 - lgσ 2 2 ),来评价干扰抑制的性能。